媒体关注
【金陵外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一】
教师不良教学行为及其矫治
中小学教师不良教育行为,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:
1.专横型。
采取这一类型教育行为的教师对待学生要求苛刻,常常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,动辄恐吓、斥责,甚至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。
2.放任型。
采取这一类型教育行为的教师,对待学生常常是不闻不问,不负责任,或忽视学校与家庭、社会的联系与沟通,使学生教育失控;或无视学生进退,有时为了讨学生的“欢心”,甚至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“睁只眼,闭只眼”,任其放任自流。
3.偏向型
这类教育行为的特征是,在教育对象面前,常常采取不公正、不一致的行为方式。主要表现为好恶有别,对部分学生施之过分的宠爱,对部分学生(主要是差生)无端指责、歧视;好则一切都好,无可挑剔,故充分信任、百般重用、关怀备至;差学生则一切都差,毫无可取之处。
4.唆使型。
此类教育行为常用有悖于教师行为规范的言行影响、作用于学生。这在教师中是极少数,他们口是心非、言行不一,要求学生的是一套,自己做的又是一套,有甚者甚至袒护学生违法。
教师不良教育行为,并非偶然因素所致,而是在众多主、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。根据不良教育行为产生的原因,矫治不良教育行为方式,应注意抓住如下几点:
1.认知偏差的矫正。
这是妨碍教师全面、正确认识、评价学生的因素。认知偏差造成对学生认识、评价的偏颇,进而造成教育行为的失当。如有些教师认为,有的学生是天生的调皮捣蛋者、欺软怕凶者,根本不是学习的“料”;而面对在他们认为的“好学生”,即使有再大的错误、也认为不足为怪。在这种以偏概全的光环效应的作用下,不良的教育行为随之产生:对好学生百依百顺,温柔倍至,着力培养,袒护错误;对差生则采取岐视行为,免不了训斥、辱骂、饿饭、关锁、驱赶等行为。
走出认知误区。全面而正确的认知水平是客观、公正评价学生、优化教育行为的基础。一方面,要克服光环效应。要善于与学生谈心、交心,做知心朋友,以全面、深入地了解学生,不被学生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,以获取关于学生本质特性的深层认识。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,又要年看到学生的长处,以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学生的特质,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。特别是看待学生,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,不要把学生看“死”,这样,才能公正、准确地评价学生,不断优化教育行为。
2.情感异化的矫正。
异化的情感,必然导致偏异的行为。情感异化主要表现有三:
一是冷漠。
多以斥责代替教育,缺乏人情味。
二是易怒
教师情绪偏激,对待学生哪怕是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,也会不顾师德严加责罚,大发雷霆。
三是偏爱、偏恶。
偏爱偏恶情感几乎是同时产生的。这种情感是产生偏向行为的直接因素。试想,一个教师偏爱了一部分学生,哪能不导致偏恶另一部分学生,由此又怎能保持教育行为的一致性!克服情感障碍。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,任何教育要求都不能实现。教师要不断完善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,要抛弃冷漠、厌恶情感,主动关心、真诚对待学生。只有这样,才能融洽师生关系,增强师生情谊,采取理智的、有效的教育行为。
3.观念陈腐的矫正。
观念是行为的指南。陈腐的教师中心论,错误的学生观,在很大程度上必将导致不良教育行为的滋生。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值得继承发扬,但是也有一些陈腐落后的糟粕,诸如传统的“人才观”、“学生质量观”、“教师中心论”等,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更新教育观念。一方面,要转变陈腐的教育思想,摒弃教师中心论,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,提高师生交往的亲密感;同时,正确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,自觉承担起管理、教育学生的责任。另一方面,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。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,全面准确地了解新时期学生的特点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,以防止把学生视为自己的“附属物”,随意驱使、横加指责。只有这样,教师才能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,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。
4.师德低劣的矫正。
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,它对教育实践活动有重大的调控作用。没有高尚的师德,便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为。在教育实践中,师德低劣,造成教育行为不良有如下表现:
一是事业心、责任感不强,于是不能自觉地从理性的高度审查自己的教育行为,常常作出种种非理智的举动。
二是爱生感淡薄。有些教师,总是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,不能把满腔的挚爱倾注给学生,于是影响了对教育行为的选择。
三是师表意识差。一些教师缺乏师表意识,于是带来行为粗鲁、出口成“脏”,或散布庸俗世故,宣传封建迷信思想;少数教师行为不端,有酗酒、赌博、偷窃、腐化等恶习,极少数教师道德败坏。这些行为一旦作用于教育对象及教育过程,其后果不堪设想。
强化师德意识。首先要增强事业心、责任感。高尚的师德集中表现在坚定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上,它是驱使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动力。有了强烈的事业心、责任感,才能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较、选择,找到正确的行为方式。
其次要增强爱生感。爱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,是教育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。要把尊重、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,严从爱出,做到严而有格、严而有度、严而有方,以根除一切体罚、变相体罚、讽刺、挖苦等有损于学生人格尊严的不文明教育行为。
第三,要增强师表意识。为人师表,既是教师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,又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基石。一方面,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暗示性,可以收到身教重于言教之效;另一方面,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言行的心理倾向,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感,成为学生言行的心理模式。因此,努力摒弃各种有损自身形象的言行,强化师表意识,提高师德情操,是矫治不良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。
5.环境不良的矫正。
环境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。校风不正、领导方式偏异,是造成教师不良教育行为的客观因素之一。校风不正,造成教风不严谨,进而造成教育行为的随意性。我们常常可以见到,一个缺乏民主、公正气氛的学校,教育行为很难避免专横、偏向倾向;一个纪律不严明、学校群体犹如一盘散沙的学校,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纵容、放任行为。在这当中,校长的领导方式尤其具有极大的行为感染作用。校长行为武断、独裁,或是纵容、放任,抑或是偏向不公,那么,教师就会仿而效之,出现同样的的教育行为。
优化育人环境。
一是加强校风建设。优良的校风,能随时为学校每个成员提供调节自己行为的信号。建立优良的校风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。优良的校风一旦形成,有悖于校风的不良教育行为便会失去市场。
二是优化领导行为方式。学校个体优良的行为准则是由校长提出和倡导的,要优化教育行为,校长必须率先实践,以自己的行为为全体教职工作出榜样。学校领导要实行民主管理,摒弃放任自流,任尔东西的作法;用人应不分亲疏,公正合理地对待教师……这样,专横、放任、偏向等不良教育行为就可能会不矫而正。